“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系列报告——李湘楠教授
李湘楠,中国台湾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和重味夸克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在B介子的非轻子衰变方面,对因子化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单篇论文引用超过5...
李湘楠,中国台湾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和重味夸克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在B介子的非轻子衰变方面,对因子化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单篇论文引用超过5...
李婧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在美国杜克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生物传感,柔性电子器件和脑机接口。...
段京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本科教学督导。曾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新闻系主任、2003年-2014年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
彭建兵,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黄河科学研究院院长。独创提出了地质体区域稳定动力学理论,创新了地裂缝成因新观点,发展了黄土滑坡成因新理论;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解决我国重大城市、地铁...
耿言,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长期承担行星探测工程发展规划、系统论证、总体设计和工程管理工作。...
周光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导师为成会明院士和李峰研究员。2014-2015年于美国UT Austin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Arumugam...
万佳雨,上海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6-202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Yi Cui教授与Zhenan Bao教授。2016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Liangbing Hu教授;2011年本科毕业于...
徐新芳,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2005年和2010年在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0-2014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2014年9月回国加入苏州大学。2019年加入中山大学药学院。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和卡宾化...
Hannah Kuper,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国际残疾证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vidence in Disability)主任,致力于开展有助于改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有效服务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低中低...
朱书生教授:云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任云南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云南省植物...
唐惠儒,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精准医学”及“前沿生物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
兰亚乾, 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关西中心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12年底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202...
万谦教授,1997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巴黎第11大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2011年就职于美国安进制药,2011-202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任教(教授、博士...
姜雪峰教授,国家杰青、优青、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霍英东、博导基金,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东方学者及优秀跟踪、五四青年奖章、青年科技启明星、青年创业英才、浦江学者。曾获2020年中美化学与...
刘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杰出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各类国家基金、973项目等多项课题;获于敏数理奖、 军队进步及省部...
赵英杰,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师从李玉良院士。2011-2016年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晶态有机多孔材料...
张俊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简牍学研究与西北汉简整理。曾参加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悬泉置汉简的释读与整理、肩水金关汉简释读,出版《敦煌悬泉置出土文书研究》《悬泉汉简:社...
傅立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杰出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4年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师从段一士...
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球化学会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他长期从事地球生物学研究,完成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和《Sc...
林治波,山东文登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同年入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从事军事历史研究。曾任《军事历史》杂志编辑、战史研究员,上校军衔。先后参加多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撰写和新版《毛泽东选集》的注释...
于海东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Whitesides教授课题组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后回国全职工作...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AI和大数据、新媒体、元宇宙、网络舆论、虚拟人和机器人。现为近十个部委专委会专家以及多个二级学会副会...
邵鼎煜,复旦大学物理学系青年研究员。2009年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14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瑞士Bern大学、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理论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2021年加入复旦大学。研...
王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计算量子物理的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
张大卫,美国理海大学商学院决策与技术分析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决策和技术分析、信息系统经济学、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以及健康IS/IT管理、新兴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等,担任《信息技术管理杂志》的副主编和理海大学MSBA教研...
龚克,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原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梁威,联合国工发组织ITPO北京项目官员。 张紫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办公室原项目管理研究员。...
易涤非,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中海油(重庆)安全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定式平台、海管、水下结构设计与深水浮式设施结构的风险检验技术以及安全巡检机器人、立管...
吴泽华,德国美因茨大学研究员(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rter)和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8年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张浩力教授...
郑子剑,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技术学系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智能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材料与器件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香港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香港青年科学院(首批)院士,香港工程科...
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
房双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202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
李露于2008年在兰州大学核物理系取得学士学位,2015年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先后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及德国亥姆霍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三年多。从2018年初于新加坡科研局从事研究工作一年半,并于...
李运富,湖南衡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学科首席教授,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工程建设负责人,中国语言学会和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汉...
蔡一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专项,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安徽省天文学会秘书长。获得过国家创新人才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天文学会黄授书奖等荣...
詹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三级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任研究员以来的十多年里,完成了二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专题任务、地震台阵探测项目和活断层探测项目等。以“不同活动性质断层...
田中和生,男,日本法政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特别是在吉本隆明研究、安冈章太郎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代表著作有《重读吉本隆明<共同幻想论>》、《日本现代文学论》,代表论文有《安...
梅天胜,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1至2005年,在兰州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师从李裕林教授从事全合成研究;2005年在美国Brandeis University深造,2007年获得...
吴远彬,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四青人才。2014年毕业于意大利罗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至2022年期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入职南开大学。主要从事强激光驱动的核物理与天体物...
孔祥进,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X射线核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通过X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X射线光...
栗建兴,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主持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核技术联合重点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2011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2011至2017年在德国马...
王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生命科学分会会长和院理事会理事,动物消化道微生物专题组副主...
孙明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5年)。讲授的课程《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2009年)。著作《两晋士族文学研究》《南北朝贵族文学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二届、第...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字公益研究中心主任。2005-2007年担任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2019-2023年担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目前...
吴金闪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1年5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nbia) 物理与天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吴教授研究领域涉及量子输运(非平衡统计物理学)、量子...
吴金闪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1年5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物理与天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吴教授研究领域涉及量子输运(非平衡统计物理学)、量子力...
胡美华现为香港大学图书馆执行馆长及冯平山图书馆馆长, 曾担任编目、读者服务、人力资源、财务及设施管理等工作,并历任行政部主管、流通部主管及图书馆副馆长,参与策划多个图书馆发展项目及馆藏发展。胡馆长曾就读香港...